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宛平剧场“扇上画将来” 打造戏曲艺术传播新地标

2017-9-26 18:00:21

来源:东方网 作者:傅文婧 选稿:张侃理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26日报道:过去近30年里,宛平剧场一直都是周边居民唯一的文娱场所。在老一辈居民口中,这里被习惯性称为“宛平电影院”,最早只提供放映电影的服务。后来剧场陆续增添了戏曲、杂技等其他演出,“宛平剧场”的名声才渐渐传开。

图片说明:拆除前的宛平剧场原貌   供图/宛平剧场

  随着经济水平飞速发展,上海的文化演出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宛平剧场老化的设施无法满足观众日渐高标准的欣赏需求,加上剧场经营的定位不够明确,改扩建工程因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图片说明:“老宛平”被拆除,“新宛平”将从这里拔地而起

  据宛平剧场总经理夏天女士介绍,老剧场存在舞台深度不够、侧台辅台狭小、管线严重老化等多重问题,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不能在老剧场里得到很好的观、演体验,因此必须“大刀阔斧”地重新改造。团队反复研究了多套改扩建方案,确立了打造现代化专业戏曲剧场的建设目标。经过7家设计单位的激烈竞争,最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胜出同侪。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正面外观如一把折扇

  夏天女士透露,之所以选定同济的设计方案,是因为对方充分考虑到戏曲不同于其他舞台表演的特殊性,尽可能满足了戏曲演出的全部需求,突出了剧场立足戏曲演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得以脱颖而出。

  【古典元素打造现代化剧场】

  根据全新的设计方案,改建后的宛平剧场外观将是一面折扇造型,灵感取自戏曲表演里的标志性道具。新剧场的设计理念充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又加入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将时尚与传统完美结合,未来也将成为一处特色鲜明的地标性建筑。

  在剧场内部,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观众和演员的不同需求,设置了科学合理的动线,采用“品”字形舞台结构,令观众、演员、幕后人员尽可能分开,做到“前后区不打架”,各自独立又能自然融合。同时,引入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模糊戏里戏外的边界,创造出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立体化戏曲园林景象。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侧面效果图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动作细节和声音情绪的精准表达十分重要,设计师因此格外重视每一位观众的视听感受。全新的宛平剧场将建造一间可容纳1000人的大剧场,以及一间容纳300人的小剧场。专业的视线分析团队通过精确计算,尽可能地缩短了观众的最远视距,为坐在任何角落的观众呈现出最大角度的舞台。而在视听效果上,声学团队通过建筑声学模拟,反复调整场内的混响效果,以便灵活满足不同剧种的高标准演出要求,让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够听到最理想的声音。

  【创建戏曲文化交流新平台】

  新宛平剧场在设计方案中为观众保留了一处马蹄形的开阔大厅,并在合理退建的前提下,将于剧场门前建成一处休闲广场。夏天女士介绍,过去的宛平剧场只有在演出期间才开放,而新宛平剧场除了两间演出剧场,还设置了排练厅、多动能厅、影音资料室等多处用于戏曲文化推广活动的空间。

  宽敞的大厅和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在落成后都将常年向公众开放,为广大戏迷创造一处能够轻松聚会、交流和学习的文化平台。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背面效果图

  过去的宛平剧场也经常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场所,拥有“第二课堂”的美誉。今后的宛平剧场也将继续秉承这一功能,举办更多的公益推广活动,不仅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艺术学堂,也会成为街道社区的戏曲活动基地,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都能来了解戏曲、欣赏戏曲,令传统的戏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图片说明:宛平剧场改扩建工程现已全面动工

  【新宛平,新气象】

  对于重新改建的宛平剧场有什么想法?记者走访了住在附近的居民。家住解龙小区的居民朱女士回忆,1988年时全家动迁搬来这里,同一年年底,宛平剧场建成开放。朱女士说自己一路看着宛平剧场的兴衰变化,自己也经常参加街道在宛平举办的活动,多年来积累了很深的感情。对改建以后的新宛平,一直爱听戏的朱女士充满期待:“等造好了我要马上进去看一场!”

  同样在附近居住多年的陈阿婆透露:“过去这一带是很冷清的,旁边甚至还有农田,只有一家‘宛平’可以看电影、看戏,大家都来这里。近几年经常有外国旅行团来看演出,一辆接一辆的大巴开过来呢!”说话时,陈阿婆一脸骄傲。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门前将设一处休闲广场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致的载体之一,而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打造的全新宛平剧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不仅能够满足传统“老戏”的演出需求,也能轻松驾驭舞美制作宏大的现代“新戏”,活力大气的新宛平剧场必将成为令中国戏曲发扬光大的绚丽舞台。

上一篇稿件

宛平剧场“扇上画将来” 打造戏曲艺术传播新地标

2017年9月26日 18:00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9月26日报道:过去近30年里,宛平剧场一直都是周边居民唯一的文娱场所。在老一辈居民口中,这里被习惯性称为“宛平电影院”,最早只提供放映电影的服务。后来剧场陆续增添了戏曲、杂技等其他演出,“宛平剧场”的名声才渐渐传开。

图片说明:拆除前的宛平剧场原貌   供图/宛平剧场

  随着经济水平飞速发展,上海的文化演出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宛平剧场老化的设施无法满足观众日渐高标准的欣赏需求,加上剧场经营的定位不够明确,改扩建工程因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图片说明:“老宛平”被拆除,“新宛平”将从这里拔地而起

  据宛平剧场总经理夏天女士介绍,老剧场存在舞台深度不够、侧台辅台狭小、管线严重老化等多重问题,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不能在老剧场里得到很好的观、演体验,因此必须“大刀阔斧”地重新改造。团队反复研究了多套改扩建方案,确立了打造现代化专业戏曲剧场的建设目标。经过7家设计单位的激烈竞争,最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胜出同侪。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正面外观如一把折扇

  夏天女士透露,之所以选定同济的设计方案,是因为对方充分考虑到戏曲不同于其他舞台表演的特殊性,尽可能满足了戏曲演出的全部需求,突出了剧场立足戏曲演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得以脱颖而出。

  【古典元素打造现代化剧场】

  根据全新的设计方案,改建后的宛平剧场外观将是一面折扇造型,灵感取自戏曲表演里的标志性道具。新剧场的设计理念充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又加入了新型的建筑材料,将时尚与传统完美结合,未来也将成为一处特色鲜明的地标性建筑。

  在剧场内部,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观众和演员的不同需求,设置了科学合理的动线,采用“品”字形舞台结构,令观众、演员、幕后人员尽可能分开,做到“前后区不打架”,各自独立又能自然融合。同时,引入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模糊戏里戏外的边界,创造出处处有舞台,层层可观演的立体化戏曲园林景象。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侧面效果图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动作细节和声音情绪的精准表达十分重要,设计师因此格外重视每一位观众的视听感受。全新的宛平剧场将建造一间可容纳1000人的大剧场,以及一间容纳300人的小剧场。专业的视线分析团队通过精确计算,尽可能地缩短了观众的最远视距,为坐在任何角落的观众呈现出最大角度的舞台。而在视听效果上,声学团队通过建筑声学模拟,反复调整场内的混响效果,以便灵活满足不同剧种的高标准演出要求,让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够听到最理想的声音。

  【创建戏曲文化交流新平台】

  新宛平剧场在设计方案中为观众保留了一处马蹄形的开阔大厅,并在合理退建的前提下,将于剧场门前建成一处休闲广场。夏天女士介绍,过去的宛平剧场只有在演出期间才开放,而新宛平剧场除了两间演出剧场,还设置了排练厅、多动能厅、影音资料室等多处用于戏曲文化推广活动的空间。

  宽敞的大厅和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在落成后都将常年向公众开放,为广大戏迷创造一处能够轻松聚会、交流和学习的文化平台。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背面效果图

  过去的宛平剧场也经常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场所,拥有“第二课堂”的美誉。今后的宛平剧场也将继续秉承这一功能,举办更多的公益推广活动,不仅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艺术学堂,也会成为街道社区的戏曲活动基地,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都能来了解戏曲、欣赏戏曲,令传统的戏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图片说明:宛平剧场改扩建工程现已全面动工

  【新宛平,新气象】

  对于重新改建的宛平剧场有什么想法?记者走访了住在附近的居民。家住解龙小区的居民朱女士回忆,1988年时全家动迁搬来这里,同一年年底,宛平剧场建成开放。朱女士说自己一路看着宛平剧场的兴衰变化,自己也经常参加街道在宛平举办的活动,多年来积累了很深的感情。对改建以后的新宛平,一直爱听戏的朱女士充满期待:“等造好了我要马上进去看一场!”

  同样在附近居住多年的陈阿婆透露:“过去这一带是很冷清的,旁边甚至还有农田,只有一家‘宛平’可以看电影、看戏,大家都来这里。近几年经常有外国旅行团来看演出,一辆接一辆的大巴开过来呢!”说话时,陈阿婆一脸骄傲。

图片说明:改扩建后的宛平剧场门前将设一处休闲广场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致的载体之一,而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打造的全新宛平剧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不仅能够满足传统“老戏”的演出需求,也能轻松驾驭舞美制作宏大的现代“新戏”,活力大气的新宛平剧场必将成为令中国戏曲发扬光大的绚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