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今天全线贯通

2017-12-31 09:41:33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方翔 邵宁 选稿:田雨霖

原标题: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今天全线贯通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今天全部贯通。明天就是2018年元旦,浦东滨江、黄浦滨江、徐汇滨江、杨浦滨江等都会举行滨江健步走等公共活动,兑现市委、市政府对全体上海市民的承诺。

图说: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记者刘歆摄

  贯通开放,规划终实现

  “过去一百年,我们的先辈把黄浦江两岸建设起来;我们这代人,在这个年代把滨江打通了;再过一百年,我们的后人也会记得这项伟大的工程。”在今年上海市政协举行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年末委员视察中,市政协委员江海洋表示,要向这项工程的建设者们致敬。

  朱剑豪表示,滨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建设者们,充分发挥“5+2”、“白+黑”的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确保了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在2017年年底贯通开放。

  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一定会记得外滩的“情人墙”。那个时候,一道用水泥砌的防洪墙,却是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上海最浪漫的地方。随着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在黄浦江东岸,也有了一段亲水路段可以近距离看看黄浦江、看看对岸。然而在那个时候,黄浦江两岸还主要是生产岸线,各类码头摩肩接踵。2001年,黄浦江两岸开发进行全球征集,提出鲜明的定位,黄浦江两岸由原来的生产岸线逐步转变为生态生活岸线:让城市重回滨水,黄浦江要成为人民之江。

图说:新开放的东岸滨江民生码头段鸟瞰。杨建正摄

  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重塑黄浦江两岸功能,宣布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从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黄浦江两岸逐渐突破了码头、仓库和工厂的包围,取而代之的是滨江绿地和创意园区,而2010年的世博会,更成为两岸发展中画龙点睛的一笔。黄浦江两岸开发之前,沿岸仅有老外滩和小陆家嘴两处滨江公共岸线。但十年之后,滨江绿地和公共开发空间面积596.8万平方米,亲水岸线长度23公里,对公众开放的亲水岸线长度20.5公里。但两岸公共空间仍存在着形式单一、断点较多、公交不便、配套不足等问题。

  2014年,上海印发了《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指出,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贯通开放。

  “从去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提出,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共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到今天,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将全线贯通,整个过程就像是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朱剑豪说,“如今的上海市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亲近这条与日俱新的河流。”

  滨江漫步,风景映两岸

  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滨江带给市民游客的不仅仅是一条优雅的滨江大道,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浦东滨江贯通坚持‘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的理念,以绿廊、高桩平台为主要的开放空间载体,通过22公里连续的慢行系统串联沿江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镶嵌不同区段特色的自然环境、标志景观、运动休闲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展现浦东滨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打造成公众休憩旅游、健身运动、体验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东岸集团浦江事务协调部主任孙强说。

图说:位于民生码头段的廊桥旋梯成为观赏滨江美景的一处制高点。杨建正摄

  “我们以龙腾大道为核心打造最‘透气’的浦江岸线,把徐汇滨江塑造成最开放、最便捷、最绿色、最具魅力的开放空间、生态空间和人文空间。”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辉说,“下阶段,在贯通基础上继续做好延伸以及品质和功能的提升。一方面开放空间的建设向南延伸与闵行对接,向腹地渗透形成整个区域的慢行生态网络。另一方面,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市民游客各类需求,建设美术馆大道和亚洲最集聚的剧院群落,实现大家对美好滨水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带动腹地建设,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创新金融互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加快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努力实现建设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目标愿景。”

  虹口素有“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之美誉。为实现“虹口文化”在滨江的体现,虹口区在推进贯通工作时充分利用滨江空间以及邮轮码头的玻璃围栏,打造了一个体现虹口特色的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据虹口区重大工程办公室主任宣一洲介绍,虹口在文化长廊玻璃墙上,有着用图片和二维码展示的“码头衍变”“西学东渐”“名人踪迹”等故事,市民游客可利用虹口滨江“全球最快”公益WIFI轻松扫码,领略浦江两岸风景的同时,了解浦江沿岸的百年历史。

  “杨浦滨江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一是在工业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中,突出历史与未来、科技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的交互式体验,桥接创新者与消费者,全方位打造新文化经济,助推创新产业的加速发展;二是在滨江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点缀式’的布局体验式的场馆和活动,打造功能复合的生态绿地,提升滨江区域活力。”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项目部经理刘绍旭表示,杨浦滨江将按照以人为本、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原则,围绕“新阶层、新工业、新用途”,致力于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诠释以开放创新为要素的新水岸,成为汇聚国际资源的创新引擎,实现“后工业”时代的蝶变。

  黄浦区滨江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姜澳米表示,黄浦滨江“三道”基本贯通只是阶段性目标,我们将继续立足于提升滨江公共空间的品质、文化内涵和功能,回应市民期盼、满足群众需求,让更多市民群众更好地享受黄浦滨江公共空间的良好环境,“像远望1号已于10月14日正式亮灯,造船雕塑、工业遗存产品展示景观方案正在推进当中。到2018年底,市民可从老外滩经十六铺,通过全面建成的南外滩滨水区2.2公里,一路通过亲水平台走到南浦大桥。”

  管建并举,开放更便利

  “‘还江于民’只是第一步,接下去我们还要‘管建并举’,强化已开放公共空间的运行管理。”朱剑豪说,“修复黄浦江的生态环境,提升黄浦江两岸的社会功能,是贯穿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原则。接下去我们思考的如何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功能。聚焦两岸范围内重点发展区域,打造上海新的城市亮点。”

图说:位于上海船厂段的小外白渡桥景观。杨建正摄

  据朱剑豪介绍,45公里滨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公布、统一指导”,正式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设计建设导则》,明确了统一的建设设计要求,并对“漫步、跑步、骑行”三根道的设计尺寸、铺装材质、面层色彩、施工工艺和标识系统等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同时在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比如公共厕所的设置上也进行了统一规划,并按照最高标准进行建设。接下去,我们不仅要让公共空间周边的人们能够享受到开放带来的便利,也要让所有人能够方便地来到滨江沿岸。”

  朱剑豪表示,目前滨江公共空间周边的一些绿地正在建设中。同时,在配套公交线路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将围绕世界级旅游精品、黄浦江体育产业发展轴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两岸地区‘水陆联动’特色功能的完善。”

  在朱剑豪看来,过去,黄浦江两岸大都是厂房仓库、装卸码头、修造船基地等,在滨江公共空间的贯通过程中,每一处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和使用都经过反复论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建筑,优化城市空间,延续城市文脉,留住黄浦江的记忆,“在45公里公共空间基本贯通之后,我们将利用原有的煤炭码头、粮仓、船坞等工业遗存进行改造,打造文化集聚带。”

  “如何让这些遗存获得新生,对上海是新探索、新挑战。而黄浦江两岸的新生,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缩影。”朱剑豪表示,这也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

  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卓越水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全线贯通,既满足市民的生态需求,也给游客带来更好的品质体验,更将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一篇稿件

下一篇稿件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今天全线贯通

2017年12月31日 09:41 来源:新民晚报

原标题: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今天全线贯通

  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今天全部贯通。明天就是2018年元旦,浦东滨江、黄浦滨江、徐汇滨江、杨浦滨江等都会举行滨江健步走等公共活动,兑现市委、市政府对全体上海市民的承诺。

图说: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记者刘歆摄

  贯通开放,规划终实现

  “过去一百年,我们的先辈把黄浦江两岸建设起来;我们这代人,在这个年代把滨江打通了;再过一百年,我们的后人也会记得这项伟大的工程。”在今年上海市政协举行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年末委员视察中,市政协委员江海洋表示,要向这项工程的建设者们致敬。

  朱剑豪表示,滨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建设者们,充分发挥“5+2”、“白+黑”的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确保了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在2017年年底贯通开放。

  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一定会记得外滩的“情人墙”。那个时候,一道用水泥砌的防洪墙,却是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上海最浪漫的地方。随着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在黄浦江东岸,也有了一段亲水路段可以近距离看看黄浦江、看看对岸。然而在那个时候,黄浦江两岸还主要是生产岸线,各类码头摩肩接踵。2001年,黄浦江两岸开发进行全球征集,提出鲜明的定位,黄浦江两岸由原来的生产岸线逐步转变为生态生活岸线:让城市重回滨水,黄浦江要成为人民之江。

图说:新开放的东岸滨江民生码头段鸟瞰。杨建正摄

  2002年1月1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重塑黄浦江两岸功能,宣布实施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从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黄浦江两岸逐渐突破了码头、仓库和工厂的包围,取而代之的是滨江绿地和创意园区,而2010年的世博会,更成为两岸发展中画龙点睛的一笔。黄浦江两岸开发之前,沿岸仅有老外滩和小陆家嘴两处滨江公共岸线。但十年之后,滨江绿地和公共开发空间面积596.8万平方米,亲水岸线长度23公里,对公众开放的亲水岸线长度20.5公里。但两岸公共空间仍存在着形式单一、断点较多、公交不便、配套不足等问题。

  2014年,上海印发了《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2016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指出,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贯通开放。

  “从去年8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同志提出,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共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到今天,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将全线贯通,整个过程就像是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朱剑豪说,“如今的上海市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亲近这条与日俱新的河流。”

  滨江漫步,风景映两岸

  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滨江带给市民游客的不仅仅是一条优雅的滨江大道,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浦东滨江贯通坚持‘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的理念,以绿廊、高桩平台为主要的开放空间载体,通过22公里连续的慢行系统串联沿江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镶嵌不同区段特色的自然环境、标志景观、运动休闲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展现浦东滨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打造成公众休憩旅游、健身运动、体验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东岸集团浦江事务协调部主任孙强说。

图说:位于民生码头段的廊桥旋梯成为观赏滨江美景的一处制高点。杨建正摄

  “我们以龙腾大道为核心打造最‘透气’的浦江岸线,把徐汇滨江塑造成最开放、最便捷、最绿色、最具魅力的开放空间、生态空间和人文空间。”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辉说,“下阶段,在贯通基础上继续做好延伸以及品质和功能的提升。一方面开放空间的建设向南延伸与闵行对接,向腹地渗透形成整个区域的慢行生态网络。另一方面,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市民游客各类需求,建设美术馆大道和亚洲最集聚的剧院群落,实现大家对美好滨水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带动腹地建设,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创新金融互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加快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努力实现建设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目标愿景。”

  虹口素有“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之美誉。为实现“虹口文化”在滨江的体现,虹口区在推进贯通工作时充分利用滨江空间以及邮轮码头的玻璃围栏,打造了一个体现虹口特色的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据虹口区重大工程办公室主任宣一洲介绍,虹口在文化长廊玻璃墙上,有着用图片和二维码展示的“码头衍变”“西学东渐”“名人踪迹”等故事,市民游客可利用虹口滨江“全球最快”公益WIFI轻松扫码,领略浦江两岸风景的同时,了解浦江沿岸的百年历史。

  “杨浦滨江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一是在工业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中,突出历史与未来、科技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的交互式体验,桥接创新者与消费者,全方位打造新文化经济,助推创新产业的加速发展;二是在滨江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点缀式’的布局体验式的场馆和活动,打造功能复合的生态绿地,提升滨江区域活力。”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项目部经理刘绍旭表示,杨浦滨江将按照以人为本、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原则,围绕“新阶层、新工业、新用途”,致力于创新生态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诠释以开放创新为要素的新水岸,成为汇聚国际资源的创新引擎,实现“后工业”时代的蝶变。

  黄浦区滨江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姜澳米表示,黄浦滨江“三道”基本贯通只是阶段性目标,我们将继续立足于提升滨江公共空间的品质、文化内涵和功能,回应市民期盼、满足群众需求,让更多市民群众更好地享受黄浦滨江公共空间的良好环境,“像远望1号已于10月14日正式亮灯,造船雕塑、工业遗存产品展示景观方案正在推进当中。到2018年底,市民可从老外滩经十六铺,通过全面建成的南外滩滨水区2.2公里,一路通过亲水平台走到南浦大桥。”

  管建并举,开放更便利

  “‘还江于民’只是第一步,接下去我们还要‘管建并举’,强化已开放公共空间的运行管理。”朱剑豪说,“修复黄浦江的生态环境,提升黄浦江两岸的社会功能,是贯穿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原则。接下去我们思考的如何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功能。聚焦两岸范围内重点发展区域,打造上海新的城市亮点。”

图说:位于上海船厂段的小外白渡桥景观。杨建正摄

  据朱剑豪介绍,45公里滨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公布、统一指导”,正式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设计建设导则》,明确了统一的建设设计要求,并对“漫步、跑步、骑行”三根道的设计尺寸、铺装材质、面层色彩、施工工艺和标识系统等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同时在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比如公共厕所的设置上也进行了统一规划,并按照最高标准进行建设。接下去,我们不仅要让公共空间周边的人们能够享受到开放带来的便利,也要让所有人能够方便地来到滨江沿岸。”

  朱剑豪表示,目前滨江公共空间周边的一些绿地正在建设中。同时,在配套公交线路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将围绕世界级旅游精品、黄浦江体育产业发展轴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两岸地区‘水陆联动’特色功能的完善。”

  在朱剑豪看来,过去,黄浦江两岸大都是厂房仓库、装卸码头、修造船基地等,在滨江公共空间的贯通过程中,每一处老建筑的保护、修缮和使用都经过反复论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建筑,优化城市空间,延续城市文脉,留住黄浦江的记忆,“在45公里公共空间基本贯通之后,我们将利用原有的煤炭码头、粮仓、船坞等工业遗存进行改造,打造文化集聚带。”

  “如何让这些遗存获得新生,对上海是新探索、新挑战。而黄浦江两岸的新生,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缩影。”朱剑豪表示,这也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

  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卓越水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全线贯通,既满足市民的生态需求,也给游客带来更好的品质体验,更将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